第123章 县令想蹭饭吃

  “叶兄且慢!”叶琛正准备带着温华离去,却听到了一道熟悉的声音。
  叶琛扭头一看,竟然是卢秀宁,卢县令。
  卢秀宁看了眼一边儿的温华,然后对叶琛说道,“本官帮三壮谋了个武秀才出身,您按理应该来拜谢一二吧。”
  叶琛头大,他以为县令不会在乎这些。
  没想到竟然被人家当面指了出来,这就很尴尬了。
  当下恭敬道:“庄稼丰收在即,小民要时刻盯着农田,可能抽不出时间拜访,还请大人莫怪。”
  县令点头:“也行,等忙完这阵子再说。本官跟你说,为了你家三壮的功名,我可废了不少心思,这顿饭可少不了。”
  因为没穿官服,所以卢秀宁也没那么严肃,笑吟吟的离开了。
  温华看出来了,姑父明显是不想跟县令吃饭,便疑惑的问道,“姑父,这县令也算是造福一方的好官,若是不愿,为何不直接开口拒绝?”
  温华一直在暗中为叶琛谋划造势,对于县令的脾性,肯定是有所了解的。
  他知道,他们县令自从当政以来,脚步踏遍各镇,常常观风问俗,开垦荒田,发展教育,乃是一等一的好官。
  只是本县荒芜,根基也不好,所以没什么政绩。
  为人津津乐道的也是那句大周不养闲神,以及炮轰龙王庙的操作。
  但也只是读书人的茶后闲谈而已。
  温华劝完,见姑父若有所思,便未能继续多言。
  叶琛本能的想拒绝卢秀宁一起吃饭的邀请,是因为出自于他不想找麻烦。
  但想到温华这孩子的前程,估计少不了这一遭的。
  叶琛看向温华道:“温华,你先回家,带点换洗的衣物回来,以后在姑父家里住宿,什么时候还清借款,什么时候便可以离去。
  不过,此事你祖父、祖母定然反对,姑父只有一个请求,为你谋一个栖身之地可以,但我不希望他们来我家找麻烦。”
  温华连连点头:“姑父,我知道的。”
  牛车往回走时,在半路分别。
  温华步行回到温家村,彼时临近正午,温家正在做饭。
  他一进门,温老太就迎了过来,“华儿,你总算回来了,读书的事儿可有信了?”
  温华听到祖母想要占姑父的好处,心里就烦。
  便将之前放下的书箱拿了出来,又装了些衣服进去,声音不冷不热道:“祖母,我暂时不去读书,也不用花钱。我寻了个教书先生的活,暂时能养活自己,家里不用担心。”
  “华儿,你是天上的文曲星,不去当官,做教书匠干什么?这不是耽误了科举吗?”温老太急了,“华儿,我去寻村长问了,只要肯花钱,没有办不成的事儿!他就认识一个叫做武文远的,没准儿能办你的事情。”
  温华摇头。
  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骗钱了。
  那是武家子弟,是花钱就能解决的吗?
  眼下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  “祖母,您别管我了。”温华后退了一步,“我今年已经十八,有些事情,我自己可以处理,我一定能迈过这个难关的。”
  他头也不回地走出去。
  温家老太太想追上去,可这会儿家里就她一个人在做饭,灶里烧着火,锅子里还有东西,离不得人,她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自己大孙子消失在了温家村门口。
  这头叶琛他们刚到家门口。
  牛车上的木桶木盆都还没来得及卸下来,就听到村子里一片惊慌沸腾之声。
  “不好了!蝗虫来了!”
  “天哪!为啥这么多蝗虫!”
  “不要急,不要慌,这只是蝗灾的征兆,大家先冷静!”
  “大家回去拿家伙,将这些灾星赶走!”
  叶丰顺一刻也不敢耽搁,飞奔朝着而去。
  叶琛跟孩子们也赶紧下车,每个人拿着工具,不停地挥舞,又有村民将社戏库房里的锣鼓拿了出来,敲敲打打,妇人们也敲盆子敲锅,仿佛这样就能将蝗虫吓走一般。
  天空中,不时有小股蝗虫如候鸟迁徙一般飞来。
  量不至于让人绝望,但也不少。
  人民原始而愚昧的驱逐方式,或许可以驱赶野兽,但是蝗虫绝对不行。
  所以这些蝗虫过境,便给大家带来不小的损失。
  清河村的人像疯了一样,满稻田敲打驱赶。
  不知过了多久,成群的蝗虫慢慢消失,村里人疲惫地坐在田埂上,一个个心有余悸。
  蝗虫能瞬间啃食超过自己体型三倍的食物,这么一会儿时间,就有人家里损失惨重,至少被吃掉了半亩地的稻子。
  村长一脸严肃地询问各家各户的损失,基本上都多多少少被吃掉了一些,村长一一安抚,结果发现,叶老蔫家和刘老太太家的农田,竟然没有被蝗虫吃过。
  刘老太太藏私,“我儿驱赶蝗虫卖力得很哩,怎么可能吃我家庄稼。”
  刘小花也跟着说道,“奶,是不是叶家老祖保护!”
  村长皱眉,这说的啥话,叶家老祖放着别人家不管,跑到你家多管闲事。
  这里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秘密。
  此时叶琛正看向自己家的稻田,小壮早早地将鸭子赶到水田里。
  见村长走过来,“鸭子、鹭鸟、青蛙都是蝗虫的天敌,鹭鸟咱们这里没有,青蛙饲养不易,便不如饲养鸭子,这鸭子又可以吃蝗虫,又能下蛋,两全其美的法子。”
  众人不太相信鸭子能吃到蝗虫,鸭子不能飞,蝗虫能飞,人都抓不住,鸭子能捉住吗?
  他们看向鸭子的时候,那些没吃饱的鸭子十分迅速地抬头,嘴巴伸出去,一口啄住一只,然后吞下去,继续寻找下一只。
  村长感慨的看了叶老蔫一眼,这孩子真不错,不愧是读过书的人。
  总是能在危机之中寻到解决困难的办法,以后还是要多与他沟通才是。
  村长大手一挥,“今天飞过来的蝗虫只是小面积的,也算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,大家盯紧家里的庄稼,有能收割的,抓紧提前收割,有余钱的,抓紧买鞋鸭子养着,能防一点是一点。”
  众人连忙点头。
  鸭子能赶蝗虫,能下蛋,还能杀了炖汤吃,养鸭是一本万利的事儿,哪有不答应的道理。
  村民心有余悸地逐渐散去。
  叶琛也转身准备归家卸货。
  村长却一脸严肃地走到他面前,“老蔫,这以鸭治蝗自古有之,但却是个实打实的慢功夫,起码要大规模的养殖,才能成功治住蝗虫。
  而且咱们村的情况你也知道,成年的鸭子咱们买不起,小鸭子遇到铺天盖地的蝗虫,根本就不顶用。”
  叶琛闻言,也一脸严肃地停下了脚步。
  村长继续道:“先前遇到蝗灾,朝廷还能疏解一二,但是听县令大人提起,如今国家不太平,叛乱和外敌皆有,国家库存不足,怕是无力赈济地方。”
  说到此处,村长叹了一口气,“莫非真如那些人所言,女帝临朝,惹了老天爷的怒气,要惩治我们?不然为何好不容易,咱们解决了旱灾,又派来蝗虫呢?”
  村长忧心忡忡。
  马上就要收粮,村里的存粮也不多了。
  如若蝗灾降临,村里必然断粮。
  朝廷又无力赈济,到时候该怎么办?
  叶琛是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的,也知道这点鸭子不够用,因为后世他看过新闻,国家治理蝗灾,使用的鸭子,那都是十万起的。
  就他们村这点鸭子够干个屁的。
  叶琛回忆上辈子听过的新闻,却多是飞机喷洒农药之类的高科技,至于古代如何治蝗,他还真不知道。
  见叶琛陷入深思,村长开口道:“不如效仿前唐旧事,号召乡亲们吃蝗虫吧,我这里有秘方,可保证吃蝗虫不发病。”
  说着村长神秘兮兮地将他的吃蝗虫之法分享给了叶琛。
  先蒸熟,再晒干,去掉翅膀和足后食用。
  叶琛摇摇头,“村长,先别急,蒸熟和晒干,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蝗虫的毒素,但也不宜多食。且让我想想办法.......”
  村长点点头道:“我也问问村里的老人,让他们出出主意。”
  村长越想越愁,眼看着庄稼就要熟了,结果蝗灾又要来了。
  这不是要命吗。
  叶琛回到家,通过资源回收中心,海淘了几本古代的农书,尤其是明清时期的,不过买来之后才发现,这些农书都非常厚,动不动就几百页,让他头大。
  他默默地将这些书当做枕头,看起来高度是可以的。
  倒不是叶琛懒惰,实在是他要干活。
  赵菁菁身体刚恢复,就去每日忙碌,肯定是不行。
  他得先张罗一大家子的饭菜,反正几个臭小子也不挑食,能做熟就行。
  随便炒个菜,再做个汤,弄上点肉,一家子就可以饱餐一顿。
  煮饭的时候,大壮进门,擦了擦汗,“爹,咱家要盖多大的房子?要起几间?”
  叶琛一边儿烧火,一边儿道:“起码要一人一间,免得以后弟弟们娶媳妇要忙活。
  此外,要有一间正堂,厨房,餐房,这些都是大家庭必须的。
  还有你们读书,肯定要有个大号的书房的。”
  叶琛思索着,又补充道:“还有茅房要起两间,分好男女。”
  家里是有茅房的,但是过于朴素,就是一个大坑,周围竖起几块木板,上面搭着草棚子。
  每次蹲坑臭不可闻不说,还要小心风一吹,湿了鞋。
  叶琛最想改进的便是床和厕所。
  具体怎么改善,还得好生琢磨。
  叶大壮点头,在心里盘算着要打多少土坯。
  不过,就他那点数学水平,根本就算不出来需要多少块土坯。
  但他知道村里村长盖房子的时候,屋前屋后都堆满了土坯才开始动工的,因为当初他就过去帮忙了。
  后来还不够,又花钱去其他人家里买土坯凑数……爹要盖的房子大小和村长爷爷家里差不多大,那就先把屋前屋后堆满了再说。
  午饭过后,就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,田地里没什么人。
  家里四个小子一起互相合作打土坯,打出来的土块放在太阳下晒干,然后搬到屋后码放整齐。
  叶大福和叶大旺,还有叶老太太这会儿也过来了。
  叶琛带着老太太去后头的临时作坊:“娘,您就负责烧热水,烧出来的水放在风口晾凉……”
  这活计根本就不是什么累人的事,坐在灶口,注意火候,等锅子里水开了咕噜咕噜冒泡时,就把水倒进水桶里,然后开始烧下一锅水。
  因为不忙,老太太有空东瞧瞧西看看。
  她两个儿子,村长的两个儿子,还有隔壁的栓子爹,都在低头忙活,连偷懒的时间都没有。
  而在他眼里,一向是眼高手低的叶老蔫,竟然也在拿着筛子,小心翼翼的制作甘草糖。
  动作小心又细致。
  老太太走到前院,几个小家伙正在热火朝天在打土坯,汐月手里拿着菜刀,正在砰砰砰的剁着野菜,不时擦一擦额头的汗珠。
  就连屋子里的赵菁菁也没闲着,她躺在床上,正在用裁衣服剩下的碎布做里衣,更碎一点的布,她打算做成鞋面。
  家里的男人都是要出远门的,整天穿草鞋,也太寒酸了些。
  叶老太太站在门口许久,赵菁菁过于细致,都没发现她老人家。
  她老人家总算是心里有数了,为何自己的小儿子要叫那么多人来帮忙了。
  这做生意真的不容易,忙得很,连闲聊的功夫都没有。
  他先前还觉得儿子是败家,现在她知道,是误会了儿子。
  她叹气的功夫,三壮放下手里的活,走过去问道:“爹,家里水不够了,我去挑一些回来。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