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 蘑菇大棚

  叶琛道:“小子得了乡亲们的帮衬,自然也想着,先富带后富,共奔小康路,我自己有钱有啥用。”
  村长点点头,看叶琛的眼神也越发的奇怪,他蓦然间觉得,叶琛的变化,似乎跟家族流传下来的谶语不谋而合。
  算算时间,也就在眼前了。
  莫非自己这老头子,一般年纪了,还要跟着火一把?
  看着村长直勾勾地看着自己,叶琛忍不住问道:“村长叔,您这是怎么了?”
  “没什么,没什么,”村长顿了顿,“你上回让我帮忙问的石板,我帮你问了,县里和镇上都有卖的,不过价钱可不便宜,便宜的五文钱,好一点的带花纹的,要十文钱呢。”
  叶琛算了算,他这图纸里的房子,大概要七八百个平方,当然后面的鸡棚和鸭棚是不算的,但是总体算下来,也需要石砖将近二千块。
  当然,像是他这样的穷人,用普通的就可以。
  最大的支出应该是运费和人工。
  村长和叶琛又商议了一番村里未来的发展方向,因为村长觉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明年蝗灾与否不好说,单单是减产了那么多粮食,他的压力就很大。
  叶琛便安慰道:“说他已经谋划了解决之法,最近应该就能出结果。”
  村长瞬间笑得不行,“老蔫,叔可就指望你了。”
  叶琛笑着说道:“叔,放心吧。”
  就在叶琛即将离去的时候,村长叔忽然拉住了叶琛的袖子,说道:“老蔫啊,咱们武周一朝,承袭唐制,若是村居不满十家,不设村正,而规纳入临近的村。而村中人较多者,可增设村正一人。”
  “老夫如今管理清河村,渐感力不从心,有意向县衙推举你为咱们村的第二位村正。”
  “叔,这事儿我觉得还是再议。”叶琛一听就头大,他才不愿意去做什么村正,他脑子又没坑。
  村长笑道:“你先别忙着拒绝,日常你只需要辅助我即可,这个村正的职务,带来的不光是官身,而且可以免除课役。”
  不待叶琛继续反对,村长直接往回走去,生怕叶琛继续说出什么反对的话来。
  往回走的时候,经过叶家祠堂,里面都是人。
  秋收忙完之后,傍晚上课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时辰,天色大亮,孩子们学习劲头也大一些。
  这会儿,卢照凌站在讲台上,正在侃侃而谈,“我特意寻北海县,为大家要了一笔钱,买来这些文房四宝,只要你们表现优秀,就有机会领回去一套。”
  课堂里的孩子们全都欢呼起来。
  “县令大人大恩。”
  “我们一定好好读书,不辜负县令大人的期望!”
  卢照凌敲着桌子,不满道:“喂!东西我买回来的,你们最应该感激的人是我呀。”
  孩子们立马整齐划一的道:“谢谢卢少爷,卢少爷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!”
  卢照凌满意了,昂着下巴,十分嚣张得意。
  温华这才上台开始授课。
  祠堂门口,村长的脚步顿住,他叹了一口气,“小叶村长,也不知道温华在咱们清河村还能呆多久啊。”
  “村长叔,您别这样。”叶琛尴尬的仿佛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来。
  “习惯就好了,小叶村长,得想个办法啊,总不能温华走了,咱们村就没有学堂了啊。”村长担忧道。
  叶琛对于武周的科举制度并不是非常熟悉,但是也知道,大体上是三月份,温华要去青州赶考,得提前一两个月出发,得熟悉考场,打点关系,怎么也要一两个月。
  也就是说,过完年,温华就得走了。
  见叶琛在思索,村长继续道:“小叶村长,我看村里的孩子挺喜欢读书的,你说咱们村修个像样的学堂怎么样?我直接以族长的身份,要求族人打土坯,修个宽敞两趟的学堂,我估计用不了多久的。”
  叶琛点头:“修学堂不难,难的是去哪里请先生。像是温华这种有才华,根基扎实的,可不多见。”
  “请先生不难,见钱眼开的先生有的是。”卢照凌路过,止住脚步道:“就是我觉得,堂堂的学堂,不雅致也就算了,还是土坯的,是不是有点丢人,反正是要传承下去的,不如村里的公库出大头,然后乡亲们家家户户凑一些,建个青砖房。”
  “说得容易,你可知道村里乡亲们的余钱,都是攒着婚丧嫁娶的,如何能用来建学堂。”叶琛开口道:“而且若是喜欢学习,跟在什么环境又有什么关系?”
  卢照凌撇撇嘴,这个老叶是真的扣啊。
  等到他有钱了,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村里修学堂,让孩子们都能读书。
  “今天为师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是,天气转凉后,该如何御寒。”
  “穿三条裤子。”
  “在屋里点一把火!”
  “爸妈抱在一起,弟弟妹妹抱在一起。”
  孩子们踊跃发言,温华觉得有必要跟某些家长谈一谈作风问题,在孩子面前,能不能注意一些。
  “好了,先不要说了,大家回去开动脑筋,明日上课的时候,为师要提问。”
  课堂里传来的温华的声音。
  叶琛闻言,先是一愣,他没想到,温华竟然能提前想到此事,孩子们集思广益,总归能想出一些办法,到时候冬天到了,大家就有了御寒之法。
  这大体就是读书的意义吧。
  叶琛想到了一件事情,那就是后世自己去重庆旅游的时候,在杜甫草堂见过一首杜甫写的诗,“晚来江门失大木,猛风中夜吹白屋。天兵斩断青海戎,杀气南行动地轴,不尔苦寒何太酷。”
  这位诗人真的挺倒霉的,不是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他屋上八重茅,就是天兵斩断青海戎。
  此时,他倒不是关注杜甫的一生,他关注的是,重庆都那么冷?
  那么青州得冷成什么样子?
  叶琛了解到,唐人和武周人,想要御寒真的挺难得,在这个没有棉花的时候。
  其中有一种比较奢侈的方法,是收购学堂废弃的纸张,制作纸衣。
  那玩意有啥用啊?
  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棉花的呢?
  算了,还是先盖房子吧。
  回到家后,叶琛就将盖房子的事情宣布了,孩子们兴奋到了极点。
  一夜无话。
  昨晚清河村,上空淅沥沥的下了一场小雨。
  包括温华和卢照凌在内的孩子们,被叶琛用运筹学给轰炸了将近一个时辰,这门现代管理学科仅仅只是基础内容,就已经让所有人头昏脑涨,所以几乎人人都睡得格外的香甜。
  不过意外还是发生了。
  翌日清晨,叶琛便看见三壮偷偷摸摸地提着犊鼻裈去找二哥,一脸沮丧,小声道:“二哥,我是不是要死了,我下面流脓了。”
  二壮正在蹲在地上写商业策划书,刚一开始还颇为关心的说,疼不疼,扭头看见三壮提着裤子跑过来,立刻捏着鼻子一脸嫌弃的问道:“你昨天晚上,是不是做春梦了?”
  三壮猛烈地点头,羞耻道:“二哥,是个从贝壳里钻出来的仙女,这是不是老天爷在惩罚我。”
  结果遭到了二壮更猛烈的嫌弃,“赶紧去洗,没啥吊事!”
  叶琛一脸无奈地打着哈欠,他知道海明威给孩子启蒙是去了妓院。
  自己该怎么启蒙?
  都怪卢公子,没事儿跟孩子们提什么红袖招?自己的高级管理课都无法压住他们内心已经开始躁动的火焰。
  老三也够没出息的,听到个名字都能做春梦。
  孩子们都逐渐长大了。
  以后有自己愁的喽。
  双手交叉,拢了拢头发,走到了院子门口。
  看到了不远处的清河,连续的几场雨过后,河底有了一层浅浅的水,几个孩子蹲在水边儿捞蝌蚪回去吃。
  这玩意其实是不能吃的,因为有寄生虫,叶琛专门还找过刘大夫,想让刘大夫给村里人科普一下。
  结果刘大夫说,村里人吃蝌蚪,主要是为了治疗夜盲症。
  大家平时不吃荤腥,指着天热的时候吃点小蝌蚪治疗夜盲症呢,不然村里几乎一多半晚上是瞎子。
  让叶琛大呼惊讶,原来无辜的小蝌蚪,还有这种功效?
  赵菁菁在家里做早餐,大壮检查仓库里的粮食有没有受潮,三壮被二壮拉去睡觉,小壮和来福、旺财、绣球是尊贵的裁判。
  颇有几分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,最喜小儿无赖,溪头卧剥莲蓬的意境。
  叶琛闲着没事,去田里瞅了瞅。
  稻田种菇的堆料工作是自己做的,前期放了不少麦秆,后续又放了不少稻秆,两者是混合着来的。
  正好当初村里灭蝗,村里有不少石灰,他又泼了石灰粉,以及小壮捡来的牛粪制作的粪水。
  如今在叶琛的视线里,可以看得出来,含粪草料在充分发酵后,已经达到了菌菇菌丝生产的营养需求,密密麻麻的菌丝已经开始生长了。
  看到此情此景,叶琛的心里说不出来的喜悦。
  嘿嘿,只要用心去做,乡村里也能莽出来一片天啊。
  这个时候就该搭建人字棚了,人字棚中部用竹子或者木棍支撑,做成大棚的中部立柱,立柱之间用竹竿结成顶梁。
  用扎好的苇席(一种芦苇制作的工艺品,现在农村应该还有吧。)覆盖住顶梁,拉直两边儿,形成自然的三角形,上面再盖上一层稻草。
  人字棚的两头,用草帘遮光。棚外应做好四周的排水沟。
  一个简易的蘑菇大棚就出来了。
  只要摆弄好了,一亩大棚就能少生不了蘑菇。
  叶琛正在心里美,忽然意识到,妈的,后世寿光成为宇宙蔬菜的核心,是不是跟自己还有几分关系?
  后世的儿孙们,会不会在史书里这么写。
  武周有书生叶琛,开拓大棚种植蘑菇之术,从此我华夏儿女吃蘑菇无忧矣。
  这种美事,必须告诉老村长啊。
  正巧村长从田埂那头走过来,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,叶琛连忙招手。
  村长笑吟吟地说道:“小叶村长,我正要找你的,昨天把话放出去,有十几个老把式报名,要给你这个新村正效力呢。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