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这样的局面终会有终结的时候

  他并未多作谈论而是向着周围的人说到:“既然我们都做出各自的抉择,我就不多说些什么。
  每个人都有选择自由和权利,对我来说也是如此。
  家里还有父母等着我,
  为我能在这生活好起来,我无法放弃这份责任。
  先前并未明确方向,但这起事件使我的态度决然。
  家人才养育我成长不易,家庭贫困却仍供我念书求知。
  学识深造多年的岁月,欠债颇重,虽然年终的收入已部分归还家庭。
  但考虑到父母日益高龄,
  我认为应该陪伴左右。
  若未来有可能回来与诸位相聚,期待那时再叙。”
  听完小耿这么说,现场的气氛变得沉静下来,因为这的确是他个人的私事,而且他已经做出了决定。
  既然他已经明确表示要去照顾家人,我们又如何拒绝呢?
  如果其他人选择无视这个问题,早就遭到批评指责了。
  大家都不愿意成为那个惹人生厌的角色。
  于是,满含对小耿的祝愿,大家纷纷向他表示关心与尊重:
  「好的,小耿,你的事你自己掌握就好。
  今晚有趟车等你,我就不过多叨扰你,现在就走。
  免得误了自己的行程。
  」
  小耿的话传出去后,人们也纷纷停止了挽留,因为他明白这是他的个人选择,并得到了同事们的理解和同情。
  小耿拿着何雨柱特意帮忙争取来的工作证明、奖金和其他必要的文件资料——包括除表单外的所有财务文件都已经备齐,心里充满了感激。
  他眼眶微湿,心中泛起涟漪。
  这份证明详细地阐述着文件来源是第7局,更添了几许感动。
  整理好这一切后,小耿踏上回程。
  离别之前,他回首凝望第7局所在的办公室区域,叹了口气,默默走开,没有多余的言语。
  他希望外界的问题能够通过何雨柱的努力得到妥善解决。
  下班后的何雨柱回家了,心情十分舒畅。
  在陪伴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之后,他会继续参加各种练习、修行或者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是他最为愉快的时光。
  家庭生活给予了他在工作的压力外的一片净土。
  次日刚到达第7局时,何雨柱便听到来自顾知秋的声音,充满了赞赏:
  “柱子,柱子,听说你昨天大显身手了?”
  何雨柱看向身旁的顾知秋,回应道:“算了吧!那是朱震权自愿提出的,可不是我建议的。
  原本我想有机会为他争取释放的机会,没想到他却选择走向绝路。”
  听了何雨柱的回答,顾知秋疑惑道:“那你到底是个天才还是神经有问题?”
  何雨柱摇了摇头,“我不认为他有任何精神失常,相反我认为他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,只是对工作和技术不精通。
  做出那样的决定完全是因为他对当前情况判断错误,而非有精神层面的缺陷。
  不论这件事的结果有多荒唐或者愚蠢,和我没直接关联。
  既然成功地让他们离开了那混乱的一幕,那再完美不过。
  如果他们能跟我们在四○三科研所的工作环境相比的话,
  我们的努力才更有意义。
  但如果做不到的话,对我来说也没关系,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,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选择罢了。”
  当顾知秋问起:“何雨柱,你怎么给自己起了个'13号科’的名称?我们的第七局似乎至今还未设有此科室?”
  何雨柱淡淡答道:“嘿,确实没有其他科室啊。
  若有的话,
  我会将'13号科’给予他(指朱震权),毕竟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。
  再加上他的性格多少有些偏执,所以干脆凑合起来用十三号科。”
  何雨柱的这一解释,显然让顾知秋回想起了过去他们之间的一些独特交流和默契的笑梗,对这段往事印象深刻。
  随后,
  “我理解的,那些笑梗对我们彼此都很了解,而对于他人,或许只是一种不解或神秘感。”
  顾知秋如是回答,仿佛是在回味那段时光的细节。
  \"栋梁,没曾想到,你的幽默竟有这般辛辣,行!就按十三司来办吧,加上司长大位才算圆满。
  \"
  面对季冬竹,何雪柱道:\"话讲完没?各项核查都已完成吗?\"
  尽管能搞定朱震权这人马,但对于朱震权所属势力的具体情况,何雪柱仍想深入了解。
  \"完成啦!\"季冬竹点头回答,
  \"详情如何?\"
  \"系由王家指使,并特许了一名入赘婿作为中介。
  但此入赘婿颇具智谋,王家人目前对咱这边未采取任何行动;只是派来这位乘龙。
  恐怕他已经失去被王家重用的机会,未来前景难有所成。
  \"
  听到这番话,何雪柱微笑道:\"嘿!话可不是这么说,朱震权这家伙恐怕正睡在自己的幻想中呢,想着复制我的成功之路,加上王家的援助,用不了多久便会春风得意!\"
  听闻此言,季冬竹哈哈大笑起来,显然他知道何雪柱在此调侃朱震权。
  随后,季冬竹道:
  \"说他想春风得意,还不如盼他别有葬身之地来得实在些。
  \"
  \"哼!活不了就算他倒霉!既然这步是他自取其辱,任由天意吧!\" 面对此语,季冬竹赞同地摇摇头,\"既然如此,那便让他永远呆在那个所谓的十三司里就好!\"
  紧接着,
  \"哦哦,话说回去,去年新来的两人都留下有用,这点不太符合,所以今年的招聘交给你处理。
  全职的二十个名额怎么样。
  \"
  \"行!今年多招收一些人员,让七局的发展步入新阶段!\" 对于此议,季冬竹表示同意。
  然而,
  \"不,不行。
  我们现在的发展速度太快了,以至于国家无法与我们保持同一发展节拍!\" 季冬竹的好奇心驱使他问。
  何雪柱给出了回应:\"那么,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\"
  \"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城市化!\" 是他的答复,
  \"这...这我们之前就谈论过了。
  国家的人口是有上限的。
  \"
  对此疑问,何雪柱给出了他的见解,“的确是有道理。”
  他询问说:
  “那这其中有何关联?”
  对此疑虑,何雪柱解释:“我们的国是农业大国有几千万农户。
  如果农村居民的收入跟不上节奏,其他的收入也无法提高。
  更重要的是,我们目前有太多的农民面临食物不足的状况。
  我们不能再容忍这个问题的存在——特别是对肉这样的奢侈品更是遥不可及。
  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提升中国农民的收入。
  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办法解决整个国民的经济问题,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。
  ”
  而且农田产出也是有限度的,更重要的是,个人能用心打理并耕作的面积亦有限。
  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,农民怎可能增产?”
  听见顾知秋提出的观点,何雨柱回答:
  “这个问题我也曾思索许久,讨论了不少层面,归结起来就是这几个根本议题。
  容我一一道来,或许你会有新的洞见。”
  首先,关于 ** 提高作物产量的可行性。
  我已做过实际尝试,有效提升了单位面积内作物的数量与品质。
  这不就能明显增强产出了吗?”
  顾知秋赞同道:“完全正确。”
  接着,何雨柱继续阐述,
  “其次便是每个人所管辖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,这同样是个严峻挑战。”
  顾知秋点点头,“确实,土地数量庞大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。
  许多农田荒芜至今。”
  何雨柱接着解释说:
  “对此我不陌生,在去年,我们驾车几乎跑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,虽未能抵达每一寸土境但多数地带皆有过足迹,这情形怎会不清晰?
  但是这种情况很容易应对。
  我们已经了解到国家内大部分的交通道路虽称不上畅通无阻,但可称覆盖全面。
  那么我设计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如何不能得到大量生产?使用好这些机械化农具,将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——至少是人的效率几百倍以上。
  这样一来,节省了人力投入,剩余劳动力可以用于更多其他领域的创造,毕竟农业生产所需人力资源两大核心阶段为播种季节和收获季节。
  播种机和收割机的原理与设计,我们已臻完善。
  这些设备为何不大批量进行制造?
  而且考虑到当今国之与全球的商贸交流畅通无阻,原料从世界各地如江涌潮水般源源不断涌入国内,有了充裕的原材料支持,这种机械制造难题又有什么难度?”
  听到何雨柱的分析,顾知秋表示:“你的洞察深刻,我不由反思自身以往的看法,待会便去了解具体情况。
  \" 何雨柱强调:“为了推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,我们必须在农业现代化、工商业繁荣、国防建设、科技发展与国际贸易等方面协同推进。
  缺乏其中一个领域的影响,都可能阻碍国家整体进展,历史教训足以表明,过度依赖单一领域发展迟早将面临困境。”
  听闻这番见解,顾知秋点头认可:“的确如此,如果不是这些年我身临其境,亲眼见证了商业并非单方面的压迫剥削的本质,我也难以深入理解它背后的智慧——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应用、策略与布局规划、远见与全局思维。”
  他回忆着过去的误解和刻板印象,“原先我以为商人无一不是追求短利的手段,并据此态度对待他们,认为他们对我们国家来说总是不那么友好。”
  何雨柱轻声惋叹,
  “这反映出人们的天性:仇视富豪阶级的现象。
  人们希望自身能过得更好,却不愿比别人更好,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。
  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看到别人的最终结果,而仅仅注意于事情的前半程发展。”
  “哎,你竟然说我们国家的政策以后可能会改变?”
  何雨柱笑了笑,回说:
  “确实是未来的趋势所在。
  其实当前并不是资源过多,只是国内建设需求巨大,我们不得不自行制造,甚至购买国外的商品。
  这样的局面终会有终结的时候。
  届时我们将面临资源过剩的局面,这个时候就是商业发展的黄金期了。
  如果没有商业运作,这些资源很可能会浪费。
  “商业的价值就体现在,将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变为市场流通。
  这就像给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一样,能让我们的国家以及国民繁荣发展起来。”
  他说。
  听完这话,顾知秋深表认同:“过去我对这样的说法不太信服,可是听了你的见解之后,好像真的很有道理。
  未来的发展确实是如此的可能性极大。”
  对此,何雨柱肯定回应:“那是一定的事实,并且这个趋势不可逆转。
  不过目前我们的话题还是先放一放。
  让我们从更基础的问题出发,讨论我国农民的未来吧!”
  接着他转身看着顾知秋说:
  \"然而,如今农田产出都要供公共分配,本来就拮据,扣除公粮之后更是捉襟见肘!\"何雨柱说道。
  “要是国家储备丰沛至无需强制征粮民粮呢!”
  顾知秋脱口而出。
  “这怎么可能?国家仍须面对对外征战及内部各项大工程建设的开支需求,并依赖百姓供应劳动力及粮食支持。”
  何雨柱回答说。
  接着他提议:\"万一,国家有足够的财政能力以市价收购民间粮食呢?\"
  听到何雨柱这一设想,顾知秋陷入了沉思——这的确是个从未思考过的话题。
  “那时候的局面会怎样?”
  这个问题使顾知秋感到迷茫。
  “对啊,若由 ** 按市场价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,全国社会结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?”
  他继续喃喃自语道。
  随后他又想,民众可能如普通工人一样获得个人薪资,拥有财富之后,自然而然会购求各种商品和服务。
  何雨柱进一步提出:“假使国家物资充裕,不再受票证管制后,允许有钱人在市场无限购买各类商品,无论是日常消耗物、必需消费品、奢侈品甚至是大型交通工具,我们的社会将会呈现出什么景象?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