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章 天和

  康熙瞅着钦天监选的的日子,干脆利落地在十二月二十五日,下了退位诏书,丝毫不拖泥带水。
  以为他不知道这些官员打的是什么主意吗?
  不过是想拖到最后期限,盼着他事到临头又反悔罢了,但是他现在也懒得搭理他们了,到了新年后,便叫太子与他们斗智斗勇去吧。
  太子在十二月二十六日登基,改元天和,意为天下安和,四时顺也,也是他本人的期望。
  天和帝登基后,尊康熙为太上皇,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,也没忘记给逝世的三位皇后和一些妃嫔加了尊号,然后又将活着的那些有头有脸的都尊为了太妃太嫔。
  处理完长辈的事情,轮到自己时,天和帝有些犯难了,他现在是皇帝了,按理来说,是要住乾清宫的。
  只是他没那个脸叫汗阿玛给自己腾地方,同样想着他老人家这乾清宫住了几十年了,也习惯了。
  左思右想之下,便吩咐人收拾了养心殿,搬了进去,地方是小了些,但是也不差什么。
  太上皇没有移宫,太妃太嫔们却不能仗着辈分不动,太上皇是新皇的阿玛,她们跟新皇又没有什么多大关系,能叫未来的后妃避让。
  于是,便求着贵太妃佟佳氏代表她们,去问未来的皇后娘娘给个主意。
  贵太妃一提来意,瓜尔佳氏就给出了解决方案,原来天和帝早就跟她商量好了。
  因为天和帝后宫人数不过十个出头,太上皇的后宫却有数十嫔妃,并且太上皇健在,故而他们两个想着,没道理把太上皇的妃嫔都挪到宁寿宫去。
  所以,天和帝斗胆请示了太上皇,您看宫里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太妃太嫔们,她们又有儿子在宫外建府的,要不就让各自的儿子接到府里去奉养吧,留在宫里也住不开,再说您也不需要她们伺候了。
  康熙想了想也是,于是大手一挥,惠太妃、宜太妃、德太妃、荣太妃、良太妃、成太嫔、定太嫔这七位就被各自的儿子接了出宫,后宫也变得宽敞了许多。
  天和帝打算把后宫一分为二,他的妃嫔住西六宫,由皇后统辖,太上皇的妃嫔住东六宫,由贵太妃统辖。
  两全其美的是,贵太妃还能依旧住在承乾宫,不用挪动,他也不用被御史指责不敬长辈。
  与贵太妃说好后,就很迅速把西六宫的太妃太嫔们都迁到东六宫去了,他的后妃人数不多,西六宫就足够住了,不过主要还是因为西六宫离养心殿近,东六宫离养心殿远,中间还隔着乾清宫,也好避嫌。
  解决完住处问题了,天和帝就开始册封后妃了。
  太子妃瓜尔佳氏自然册封为皇后,住在离养心殿最近的永寿宫,也算是皇后的福利了。
  至于两个侧福晋,李佳氏封了穆妃,林佳氏封了贞妃。
  生过孩子的格格,如唐佳氏、范氏、刘氏这三位,天和帝也大方地封了嫔位,分别为顺嫔、谦嫔、慎嫔。
  至于剩下几个不起眼的格格们,就随意封了贵人常在答应。
  解决完自身问题后,天和帝就打算广封兄弟了。
  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胤祾,直接就给加封了铁帽子亲王,世袭罔替,子孙后代不犯错就一直都是亲王。
  除此之外,胤祾还有一项特权在兄弟中分外惹眼。
  天和帝登基后,诚亲王就上了折子讨好新帝,说为避皇上名讳,请将各位兄弟名字中的胤改成允。
  天和帝觉得这三弟还挺上道的,便让除胤祾外的其他兄弟改了名字。
  胤祾也很坦然地接受了天和帝的好意,毕竟他和天和帝这么多年兄弟,不会连真心诚意还是假意试探都分不清,谁还不了解谁呢。
  天和帝登基前还找他喝酒大醉一场,一直念叨着他们兄弟以前如何,日后还是如何,万万不能因为自己做了皇帝就生分了,不然做个皇帝都得变成孤家寡人,怪没意思的。
  胤祾也不是多有规矩的人,自然不会让真心待他的二哥难过,毕竟谁的名字不是用惯了,不用改名还挺好的啊,傻子才会拒绝。
  直郡王、淳郡王、庆郡王、敦郡王也被晋封成了亲王,而诚亲王、雍亲王、恒亲王这三个就加享双倍俸禄。
  连直郡王这个一向跟他对着干的讨厌鬼,天和帝都不计前嫌地给了一个亲王的爵位,他也没有吝啬,也给八贝勒晋封为廉亲王。
  不止如此,还特地给良太嫔也升了一级为太妃,成功把廉亲王拿捏住了。
  毕竟廉亲王的能力挺出众的,天和帝早就想拉着人做苦力了,这会就给一个亲王爵位和一个太妃的位置,就能让人肝脑涂地在所不辞,天和帝表示真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  至于他的兄弟里面有九位亲王这件事,天和帝觉得问题不大,反正也不是想谋反的不臣之徒。
  这几个除了胤祾外,其他人传给儿子的也只是郡王,传到孙辈就变成贝勒了,也就风光个两代,他也不是给不起。
  最后也没忘记给十二贝子、十三贝子和十四贝子进了一级为贝勒,又给既是兄弟又是连襟的十五阿哥封了个贝子,也算是给皇后一点面子了。
  几乎给所有成年兄弟都晋封爵位后,天和帝使唤起人来也是理直气壮了。
  直亲王和十四贝勒都是带兵打仗的好将才,就管着兵部好了,正巧遇到蒙古那边准噶尔部又袭击周边部落,便把人派出去打准噶尔。
  诚亲王和淳亲王两个人都在文学方面有些造诣,也没什么野心,就在礼部岁月静好,编编书什么的。
  雍亲王继续待在户部,这么多年,户部一直是在他的管理下,天和帝很放心。
  至于恒亲王,因为是太皇太后教养长大的,为人心善敦厚,但对满汉文化不太擅长,只精通蒙语。
  天和帝想着也不能厚此薄彼,也给了个差事,叫他管着蒙古那边的事情,跟和安公主与恪靖公主对接好,没想到他也做得有模有样的。
  胤祾就继续管着吏部的事情,官员的升迁考核非常重要,要断绝卖官鬻爵的事情发生。
  胤祾是天和帝最信任的兄弟,把这件事交给胤祾,天和帝也不怕他会知法犯法,毕竟那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,谁能叫他高看两眼也是有本事了。
  之后,天和帝又成立了一个外交部,对外通商贸易赚银子的事就交给庆亲王,要是政治方面的交涉就交给廉亲王,一副纯良无害的模样,叫人不会有太多防备,其实有八百个心眼,绝对不会吃亏。
  敦亲王这个人没什么大本事,但也算不上有多差劲,放在工部也能做几分事情来。
  天和帝对他的期望不高,就没有给他分配其他差事,还把初出茅庐的十五贝子塞到了他这打下手。
  至于剩下来的十二贝勒和十三贝勒,身上有几分正气,去刑部还挺合适的。
  天和帝的知人善用不止表现在兄弟身上,百官中他也做了不少调整,期间也大刀阔斧修改了许多不合适的规则。
  他并不在意别人是什么看法,只希望大清在他的带领之下更上一层楼。
  兴许不久之后,也能如李唐的贞观盛世一样,万国来朝。
  【正文完】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