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买粮食

  卫烈道,“有了新僧衣,小师傅们快些换上吧,不必再穿着俗家衣物了。”
  柳筝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,卫烈只在难民身上见过,另外一个也好不了多少。
  小师傅比难民好的地方就是,衣服干净。
  卫烈又一想,如果不是生活所迫,谁又愿意落发为僧?
  “好的,多谢卫公子。”柳筝双手合十,表示感谢。
  “卫公子,我们先去换衣服了,稍后再见。”
  说着,张玉便带着柳筝七拐八拐地寻找一个无人的厢房。
  张玉守在厢房外,柳筝迅速脱下破旧的衣物,换上了崭新的僧衣。
  戴上佛珠、穿上僧袜和僧鞋。
  她除了性别,真的是小沙弥了。
  换好衣服后,柳筝让张玉进去换衣服。
  两人整理一番后,才提着东西慢悠悠地回到大殿。
  此时,观景已经回来了。
  他看到两人穿着新僧衣的样子,不禁愣了一下。
  这僧衣穿在柳筝身上出乎意料地合身好看,让她整个人都焕发出一种不同的气质。
  “怎么样?”柳筝问道。
  “很合适。”观景点了点头,“不过好像还差点什么?”
  “差什么?”柳筝低头,打量了一下自己,感觉该有的都有了。
  这时,卫烈起身拿了一本佛经递给柳筝,“手里差本经卷。”
  柳筝接过佛经单手握住另一只手摆在胸前宣了一句佛号:“阿弥陀佛。”
  佛号出口,卫烈看着她整个人仿佛都在发光,仿佛看到她成为得道高僧的模样。
  “小师傅,穿我们送的僧衣好看。”
  “谢谢。”
  柳筝微笑着,目光投向了寺门方向,那里已经有百姓在排队等候。
  “那里开始布施了吗?”
  “快要开始了。”卫烈道。
  凭户籍领布料,一户一份,没有特意宣传,人不是特别多。
  “小师傅,要不要替家人领块布料做衣服?”
  百姓见者有份,卫烈更想着和他眼缘的柳筝
  “我也可以领吗?我没带户籍。”
  柳筝有些心动,想到自己的和尚马甲又有些犹豫。
  “当然可以。”卫烈笑着道“家里还有其他人吗?一起领了吧。”
  柳筝心中一喜顺着卫烈给的梯子往上爬。
  “我家有个双胎弟弟还有老爹。家里日子穷不然我也不会出家。全家就老爹有一条棉裤冬天我和弟弟都不出门因为没棉裤。”
  观景打了个冷战,也太可怜了,说的他心里难受,虽然观景是下人,但是,他跟在卫烈身边,日子比地主家的少爷还好。
  他赶紧让人挑出两块布料递给柳筝。
  “小师傅拿着吧。”
  做两身男装足够。
  “谢谢观景小哥。”柳筝抱在怀里,高兴的说道:“卫公子和你都是好人,以后我们就是朋友,我先去把衣服给爹和弟弟送家去。
  明日若是有缘,咱们再相见。”
  张玉也拱手道别:“我们这就告辞,多谢二位的相助。”
  说罢,两人转身离去,脚步匆匆地离开了大兴寺。
  柳筝觉得可惜,小和尚马甲有时效性,头发长出来就不能再用。
  她过几天就要和张玉离开这里。
  不然大兴寺这块宝地,倒可以多刷刷。
  有了钱,自然是要去置办些物资的。
  柳筝向张玉问明出发日期,一个星期后要离开前往北方,心中有些焦虑。
  他们现在身无长物,要想顺利抵达目的地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  衣食住行,样样都得精打细算。
  恰好,除了人,衣食住行他们俩都没有。
  柳筝摸着手中的银钱,喜上眉梢,“张玉,我们今天赚到钱,回县城去买些东西带回去吧。”
  “好,我们去买些家里用的东西。”
  看着柳筝的笑脸,让张玉跟着心情也不由好起来。
  张玉拉着柳筝先去成衣铺,两人先去了成衣铺。
  张玉对柳筝的女红手艺不抱希望,她手里有些布料,拿回去让张家人做,还不如多花点工钱,让成衣铺的人来帮忙。
  柳筝有自知之明,她的女红手艺确实不怎么样,以前衣服都是穿坏了直接淘汰,不需要缝补。
  柳筝乖巧地让绣娘帮她量了尺寸,又看中店里的成品被褥。
  很贵,但是弹熟棉花一斤也要七十文。
  手工费,布料钱,棉花钱,算起来也差不多。
  柳筝最后在店家定了两套被褥。
  他们以后可能会住在荒郊野外。
  张玉现在那套被褥完全不保暖。
  约定好和衣服一起拿货。
  两个人又去铁匠铺定做了一个铁锅,这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  张玉还买了两斤盐,花了不到十五文。
  最后去的地方是粮铺。
  张玉看着里面的粮价,这里的粮价勉强合理。
  想到北地粮价,张玉眉头紧皱。
  新朝建立已经快十年,粮价还是没能恢复到丰年的水平,都是因为频繁战事。
  张玉思索片刻,对老板道:“我要二十斤小米,一石大米,五十斤白面,再来十斤黑面。”
  老板挑眉,诧异的看着张玉。
  张玉不好意思的笑笑,“家里没地,全靠买粮过日子。今天赚了些钱,想让家里人吃得好些。”
  老板看了看两人穿着僧衣的样子,没说什么,让伙计去给他们装粮食。
  张玉惦记着给柳筝补充营养,吃得好才能恢复力气。
  他知道,吃细粮比吃粗粮好,
  虽然他没有选择最好的大米和白面,但这些花销也不少。
  白面一斤十文,大米一石八钱,黑面一斤五文,小米最贵一斤十五文。
  人们认为多喝小米好,养胃。
  伙计给他们称好粮食后老板算了一下账,“一共是一两八钱银子。”
  张玉拿出一块银子交给老板。
  老板找回些铜板来。
  张玉只拿了十几文钱剩下的都让柳筝收着。
  柳筝上愁这么多粮食如何弄回去。
  张玉出去买了个扁担回来。
  回去的路上,柳筝为了锻炼力气,几次帮张玉背着半袋粮食。
  等到家的时候两人都累得够呛。
  不说柳筝,就是张玉也有点沮丧。
  以前他独自一人赶路时,只需要带好被褥,装上干粮就能走一天。
  这次北上却不同,多了柳筝就等于多了一个家。
  要带的东西太多,没有交通工具,他们根本就到不了北方。
  怪不得上辈子,那些带家眷的人都赶着车,最差的也是自己推着车走。
  柳筝拿出今天挣得银子,“你拿去买辆车吧。”
  她也意识到,不能这样。
  他们不能不带粮食上路,可带着又走不远。
  张玉没接。
  “你还有银子?”
  柳筝诧异的问道。
  张玉不像是有钱的人。
  张玉郁闷,“没有了,今天花的那二两,是昨天家里给的。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